《道德经》中讲: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。你怎么理解这句话?
✅解题思路
先自己思考一遍,再看解析效果更好哦~
友情提示:
面试学习的是方法,不是答案。
✨这是一道观点题。(朝夕原创解析)
这句话意思是说,人们做事,经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,其原因就是不能在快要到终点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。
🤔这道题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,难点可能在事例的积累和使用上,以及论点怎么找出来。
👉论点方面,我们可以找几个和题目内涵相关的几个方向:
①做人要始终如一,不能一天一个态度。
②收尾阶段更考虑一个人的坚守、意志、能量。
③长远干一件事,需要久久为功,坚持下去。
找到几个具体的论点,这样论述就会更明确一些。
🌰素材积累
- 一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,强调了两个字:下山。“上山容易下山难”,因沉浸于登顶喜悦而麻痹大意,在下山时迷路、失足的登山者,并不鲜见。终点前的谨慎、坚持,往往更加重要。
- 足球比赛结束前10分钟容易出现进球,领先球队必须在最后时刻仍保持专注、严密防守,坚持到终场哨音结束。
✅思维导图

✍️作答参考
马拉松比赛中有一个35公里附近的“极限关口”,选手只要熬过了接近体能极限的艰苦时段,后面便会一马平川。所以,做事若不能慎终,往往会功亏一篑、前功尽弃;做人若不能慎终,则容易走入歧途、误人误己。
首先,做人做事要始终如一。慎初而未能慎终,往往容易酿成人生之憾。现实中,有些人淡漠了理想信念,逐渐忘却了初心,沿着错误的方向渐行渐远。🌰有的满足于小胜,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,抱残守缺、不思进取;有的干事三分钟热度,经不起时间考验,半途而废、留下烂摊子;有的一开始能做到克己奉公,但没能抵御一而再、再而三的诱惑,结果坠入tan腐的深渊;事实证明,要想避免功败垂成,重在做到慎终如始。
其次,收官阶段更考验一个人的意志。开好局、起好步很重要,但始终兢兢业业、做好收尾也非常关键,否则就可能功亏一篑。🌰李自成进京仅42天,就在腐朽堕落中挥霍了10余年的起义成果,未能摆脱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的命运。✨所以,保持着初期的热情与斗志,在收尾阶段不骄不躁、保持初心,在胜利在望时不骄傲、不懒惰,才是我们需要的“人间清醒”,才能避免出现“烂尾”的结局。
最后,善始善终,须久久为功。编筐编篓,贵在收口,✨越是抵近终点,越应坚持不懈,而不能“鸣金收兵”。成功往往来之不易,但丧失取得的成果,却轻而易举。“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”。闯关夺隘、行稳致远,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,根本要靠坚持不懈地抓常、抓细、抓长。✨从一辈接着一辈干的愚公精神,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,都提醒我们:目标不变、方向不偏、干劲不减,是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、成就“天堑变通途”的关键。